元宵节的由来-中国民俗大全
来源:勇霖算运网 更新 :2024-11-07 23:38 查看 :8350
<跨度 style="font-size:14px">元宵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。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已存在。赏灯始于东汉明朝时期,明朝皇帝崇尚芽礼。 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僧人观佛舍利、点灯礼佛的习俗,便下令这一夜,宫殿庙宇都要点灯礼佛,一切贵族百姓都应该挂灯。 后来,这种佛教仪式节日逐渐成为民间盛大节日。 这个节日经历了从宫廷到民间,从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
汉文帝时期,定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。 汉武帝时期,正月十五举行祭祀"太乙神"的活动。 (太一:控制宇宙万物的神)。 司马迁在创制《太初历》时,就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
另一种说法是,元宵节期间的灯笼习俗源于道教。 "三元论";正月十五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为下元节。 掌管上、中、下三官的分别是天官、地官。天官喜庆,元宵节必有灯。
元宵节的节日期间和习俗活动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延长和扩大。 从节日的长度来看,汉代只有一天,唐代只有三天,宋代则长达五天。明代则从初八点灯,到正月十七夜熄灯,整整十天。 恰逢春节,白天城市熙熙攘攘,夜晚灯火辉煌,蔚为壮观。 尤其是精美多彩的灯光,更是将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推向高潮。 清代又增加了舞龙、舞狮、赛旱船、踩高跷、秧歌等"百戏",但节期缩短为四至五天。
关于元宵节的起源,有几个有趣的民间传说:
关于灯的传说 以上就是全部内容,更多精彩请继续关注小编。 - END -
据说,很久以前,有很多凶猛的飞禽走兽,到处伤人畜,所以人们组织起来与之战斗。有一只神奇的鸟被困住了。 他降落在地球上,但意外被毫无戒心的猎人射杀。 天帝知道后大怒,当即下旨,命天兵于正月十五放火人间,烧毁人间一切人畜财物。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到无辜的人受苦,于是她冒着生命危险,乘着祥云,偷偷来到人间,告诉人们这个消息。 每当大家听到这个消息时,就像是头顶上悬着一根螺栓。 我很害怕我不知道该怎么办。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可以一位老人想出了一个主意,他说:"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,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,放鞭炮,放烟花,这样天帝就以为人被烧死了。"
闻言,大家纷纷表示同意,分头去准备。 正月十五的晚上,天帝低头一看,发现天地红光大作,喧闹声连连三夜,以为是火焰,心里很高兴。 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拯救了自己的生命和财产。 为了纪念这一成功,从正月十五开始,家家户户都挂灯笼、燃放烟花来纪念这一天。
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
东西南北中,汤圆各不同-中国民俗大全
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会长彭一万长期研究民俗,他告诉记者,元宵节吃汤圆,宋代始有记载。传说中,嫦娥奔月,其夫羿制作 汤圆得以与嫦娥团圆。元宵节吃汤圆取“团圆如月”的吉祥之意。汤圆北宋称“浮圆子”,到明代才改称元宵,而南方叫汤团、汤圆、圆子。彭一万说,汤圆可荤可素,可咸可甜,有圆、扁、桃状、六角形等形状,有的加染红、蓝、绿等颜色,有如彩色玻璃珠子。东西南北中,汤圆各不同。北京市有奶油汤圆,馅里掺有奶油,其味甜爽,奶香蕴存。天津有蜜馅汤圆,用蜂蜜加上白葡萄干作馅。山东有宝塔汤圆,卖家将汤圆堆成宝塔,上插柳条,缀以红花,用豆沙、桂花、枣泥作馅。上海市有咸味汤圆,用猪肉、鸡肉作馅,肥瘦适当,切剁如糜,膏润芳鲜,腴而不腻。还有四喜汤圆,一碗四粒,芝麻、豆沙、桂花、鲜肉各一,汤为清水。宁波有酒酿汤圆,用白酒酿于汤中,使之带有酒香。常州等地亦有此食法,而上海城隍庙的酒酿汤圆,酒酿中煮着小圆粒,再添点花卤,酒香、花香、甜酸味儿汇合成一股暖流冲入腹中,沁人心脾。扬州的汤圆,种类繁多,有小如桂圆者,有大如酒杯者,馅料风味各异。苏州有玫瑰汤圆,用玫瑰瓜子作馅,小巧玲珑,别具芳香。苏南有蟹粉汤圆,膏腴肉满。而江苏、浙江一带尤其盛行百子汤圆,又叫珍珠汤圆,一碗约有百粒,形如小珠子。四川有鸡油汤圆,用纯净鸡油作馅,皎白如雪,柔滑细腻。咬开后一层清亮的油脂,5个一碗,可以泡在汤里,也可以沾着芝麻和白糖吃,然后再要一碗原汤。厦门的汤圆俗称“上元圆”“圆仔汤”,以甜为主,以咸为辅,有包馅汤圆和不包馅的糖水汤圆两种,糖水汤圆有用白糖,有用红糖,拌以花生碎、芝麻食之。包馅亦有荤素之分,肉、菜、香菇、笋丝乃至什锦皆可。福州有鸳鸯汤圆,一碗汤圆,甜咸两味,其特点是糯米皮绝不粘牙。而“吃在广东”,有糖姜汤圆,用小粒片糖作馅,用糖水加鲜姜作汤,别有姜糖的清香味。有扁咸汤圆,用鸡汤、肉汤加少许黄牙白或萝卜,汤圆搓好后,在掌心轻轻一按,变成扁形。还有源自广东、香港的“糖不甩”汤圆,扁形汤圆,放在糖浆内煮熟,要吃才捞上来,加上芝麻、花生碎、砂糖、椰丝。 吃汤圆预示“团圆”,是我国元宵节的重头戏。而地方不同,汤圆形状和风味也有所不同。
元宵节为什么要吃元宵-中国民俗大全
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赵之珩介绍说,元宵俗称“汤圆”“汤团”或“圆子”“团子”,南方人还称为“水圆”“浮圆子”。每到正月十五,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元宵。元宵 节吃元宵的习俗大约形成于宋代。据记载,唐朝时,元宵节吃“面茧”“圆不落角”。到了南宋,出现了“乳糖圆子”,这应该就是汤圆的前身。宋代周必大所写的《元宵煮浮圆子》诗,里面有“星灿乌云里,珠浮浊水中”的诗句。及至明朝,“元宵”的称呼就比较多了。民俗专家代表,元宵一开始多被称为“汤圆”,因为它开锅之后漂在水上,煞是好看,让人联想到一轮明月挂在云空。天上明月,碗里汤圆,家家户户团团圆圆,象征着团圆吉利。因此,吃元宵表达的是人们喜欢阖家团圆的美意。 正月十五吃元宵,是我国各地的共同风俗。那么,正月十五,为什么要吃元宵呢?
元宵节的由来-中国民俗大全
元宵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,早在2千多年前的西汉就有了,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,明帝提倡佛教,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,点灯敬佛的做法,就命令这一天夜晚在皇宫和寺庙里点灯敬佛,令士族庶民都挂灯。以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。该节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,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。 在汉文帝时,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。汉武帝时,“太一神”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。(太一:主宰宇宙一切之神)。司马迁创建“太初历”时,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。 另一种说法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“三元说”;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,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,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。主管上、中、下三元的分别为天、地、人三官,天官喜乐,故上元节要燃灯。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,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、扩展的。就节期长短而言,汉代才一天,到唐代已为三天,宋代则长达五天,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,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,整整十天。与春节相接,白昼为市,热闹非凡,夜间燃灯,蔚为壮观。特别是那精巧、多彩的灯火,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。至清代,又增加了舞龙、舞狮、跑旱船、踩高跷、扭秧歌等“百戏”内容,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。 对于元宵节的来历,民间还有几种有趣的传说: 关于灯的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,凶禽猛兽很多,四处伤害人和牲畜,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, 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,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。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,立即传旨,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,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。 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,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,就冒着生命的危险,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,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。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,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。吓得不知如何是好,过了好久,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,他说:「在正月十四、十五、十六日这三天,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、点响爆竹、 燃放烟火。这样一来,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」。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,便分头准备去了。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,天帝往下一看,发觉人间一片红光,响声震天,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,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,以中大快。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。为了纪念这次成功,从此每到正月十五,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,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。
猜灯谜的由来-中国民俗大全
一时欢乐一时愁,想起千般不对头。如若想得千般到,自解忧来自解愁。 这首诗就是一个谜语,它的谜底正是"猜谜"。相传,两千多年前,就有了猜谜这种游戏活动。那么,猜谜怎么又变成灯谜了呢?这里面还有个故事呢!据说,很早以前,有个姓胡的财主,家财万贯,横行乡里,看人行事,皮笑肉不笑,人们都叫他"笑面虎"。这笑面虎只要看见比自己穿得好的人,便象老鼠给猎捋胡子──拼命巴结;对那些粗衣烂衫的穷人,他则象饿狗啃骨头──恨不得嚼出油来。那年春节将临,胡家门前一前一后来了两个人,前边那人叫李才,后边那个叫王少。李才衣帽整齐华丽,王少穿得破破烂烂。家丁一见李才,忙回房禀报,笑面虎慌忙迎出门来,一见来客衣帽华丽,就满脸堆笑恭敬相让。李才说要"借银十两",笑面虎忙取来银两。李才接过银两,扬长而去。笑面虎还没回过神来,王少忙上前喊道:"老爷,我借点粮。"笑面虎瞟了他一眼,见是衣着破烂的王少,就暴跳如雷地骂道:"你这小子,给我滚!"王少还没来得及辩驳,就被家丁赶出大门。回家的路上,王少越想越生气,猛然间心生一计,决定要斗斗这个笑面虎。转眼间,春节已过,元宵将临,各家各户都忙着做花灯,王少也乐哈哈地忙了一天。到了元宵灯节的晚上,各家各户街头房前都挂上各式各样的花灯,王少也打出一顶花灯上了街。只见这花灯扎得又大又亮,更为特别的是上面还题着一首诗。王少来到笑面虎门前,把花灯挑得高高的,引得好多人围看。笑面虎正在门前观灯,一见此景,忙也挤到花灯前,见灯上题着四句诗,他认不全,念不通,就命身后的帐房先生念给他听。帐房先生摇头晃脑地念道:头尖身细白如银,论秤没有半毫分,眼睛长到屁股上,光认衣裳不认人。笑面虎一听,只气得面红耳赤,怒眼圆睁,哇哇乱忠: "好小子,胆敢来骂老爷!"喊着,就命家丁来抢花灯。王少忙挑起花灯,笑嘻嘻地说:"老爷,咋见得是骂你呢?"笑面虎气呼呼地说:"你那灯上是咋写的?"王少又朗声念了一遍。笑面虎恨声说:"这不是骂我骂谁?"王少仍笑嘻嘻地说:"噢,老爷是犯了猜疑。我这四句诗是个谜。谜底就是'针',你想想是不是?"笑面虎一想:可不哩!只气得干瞪眼,没啥说,转身狼狈地溜起了。周围的人见了,只乐得哈哈大笑。
定亲后过年女方要去男方家吗
在定亲后,女方是否需要去男方家过年一直是一个备受讨论的话题。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定亲后女方是否需要去男方家过年的情况,并分享一些相关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。 定亲后女方是否需要去男方家过年? 在定亲后,女方是否需要去男方家过年,这是一个比较常见的问题。根据传统习俗,女方在定亲后会去男方家过年,以示家庭的融合和亲密关系的建立。然而,随着社会的变迁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,现代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也有所不同。有些家庭认为过年是一个家庭团聚的时刻,女方应该和自己的家人一起度过,而不是去陌生的环境中过节。因此,是否去男方家过年应该根据双方家庭的情况和个人意愿来决定。 女方去男方家过年的准备工作和注意事项 如果女方决定去男方家过年,那么一些准备工作是必不可少的。首先,女方需要提前了解男方家的风俗习惯和过年的传统习俗,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尴尬。其次,女方需要与男方家人沟通,了解他们的期望和需求,以便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。例如,女方可以提前购买礼物,准备年货或是帮忙打扫卫生等。此外,女方还需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和言行举止,尽量与男方家人相处融洽,展现自己的善良和温柔。 女方不去男方家过年的解决方法 如果女方决定不去男方家过年,可以选择在自己的家中过年或是与男方一起外出度假。女方可以与男方商量,寻找一个双方都满意的解决办法。在这种情况下,女方可以准备一些礼物或是小惊喜,以表达自己的心意和对男方家庭的尊重。同时,女方也可以与男方家人保持联系,通过电话或是视频聊天等方式,与他们分享自己过年的情况。 在定亲后,女方是否需要去男方家过年是一个个人和家庭的选择。无论女方选择去还是不去,最重要的是要与男方家人进行充分的沟通和理解,尊重彼此的意愿和习惯。无论是哪种选择,都希望女方和男方能够度过一个愉快和温馨的新年,共同迎接幸福的未来。